2024年上半年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叫花雞里沒有雞”上榜


中國消費者協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中國消費者雜志社共同梳理發現,現制飲品品牌屢現過期食材等問題;“職業閉店人”成為預付式消費維權阻礙;微短劇付費亂象、內容違規問題頻發;網絡平臺自動續費“開通容易退訂難”;演唱會“柱子票”影響消費者現場體驗;“叫花雞里沒有雞”暴露商家“推責”問題;平臺經濟大數據“殺熟”頻現;消費者購車遇4S店“價外加價”;租賃市場“提燈定損”類亂象困擾消費者;“被直播”為商家引流遭消費者投訴等案例涉及的消費維權問題較為突出。
食品領域輿情案例如下:
一、現制飲品品牌屢現過期食材等問題
社會影響力:89.8
話題解析:
上半年,書亦燒仙草、古茗、茶百道、茉酸奶等新式茶飲品牌“致歉”屢上熱搜榜,食材超過有效期、店員責任意識差、門店管理流程混亂等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這些品牌被媒體曝光的重要原因。有的品牌以“新鮮現做”為賣點卻無法保障食材的安全性,引來消費者直呼“塌房了”。相關事件中,個別店員“過沒過期靠嘴嘗”“喝了頂多拉肚子”等表態反映出商家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心理,招致消費者反感。
輿論認為,當前茶飲行業市場競爭激烈,相關事件暴露出品牌在快速擴張的同時一味追求經營業績,忽略了保障消費者權益的本質性問題。輿論呼吁,新式茶飲品牌方應在確立一套嚴格、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基礎上,把制度落實、落細。尤其是在加盟模式盛行的行業發展態勢下,部分品牌一出事就指望用一紙聲明來表明是加盟商“違約”,將“終止加盟商資質”,以此撇清責任。這樣的做法不能有效解決消費者權益受損問題,因而難以挽回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
六、“叫花雞里沒有雞”暴露商家“推責”問題
社會影響力:81.0
話題解析:
今年“五一”期間,一起因“叫花雞里沒有雞”引發的消費投訴事件受到輿論關注。有消費者在浙江杭州河坊街購買叫花雞,打包帶走后卻發現“只有土、沒有雞”,事后商家作出“臨時工給拿錯了”的解釋,被網民質疑是“推責”。相近時段內,云南大理一起消費者投訴商家“六兩藍莓當一斤賣”事件同樣引發了網民熱議,該事件中商家辯稱“大理都是這樣賣”等言論受到網民批評。兩起事件中,當地監管部門均在事后及時采取相關措施,依法依規對涉事商販進行處置。
通常來看,節假日期間文旅消費熱情高漲,消費者對文旅產品和服務關注較為集中,消費投訴和維權話題易成為討論熱點。輿論認為,一些文旅熱點地區個別商戶的違規行為,極易在網絡平臺發酵,影響公眾對當地的“第一印象”。監管部門應本著“小事不小”的理念,督促侵權商家有效回應輿論關切,懲處違法違規行為,避免“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此外,在類似事件中,不少網民一方面對消費者“較真”的行為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也結合自身經歷表達了對于在“人生地不熟”等條件限制下,景區消費糾紛難以妥善解決的擔憂之情。因此,有關部門及相關方還應針對投訴發生后如何快速、有效地處理等輿論訴求,及時完善相關維權途徑,消除消費者的困擾。
發展的過程中,還需進一步落實相關保障措施,切實維護承租人合法權益。
十、“被直播”為商家引流遭消費者投訴
社會影響力:74.9
話題解析:
直播經濟日益流行,健身、吃喝、理發、妝造等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被商家搬進了直播間,但個別商家并未告知消費者其正在直播的實情,導致事后產生了“被直播”爭議。在“客人泡溫泉被直播”“顧客做美甲被直播1小時”等事件話題討論中,消費者認為商家有“偷拍”之嫌,其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肖像權。
輿論認為,商家通過短視頻或直播形式展示真實消費場景、宣傳推廣自家產品從而引流,本身無可厚非,但需要分場合、分時段、分情況,不能罔顧消費者正當權益。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本身是為了追求良好的消費體驗,商家的直播引流行為若一味追求“流量”而冒犯消費者,無疑本末倒置。值得重視的是,一些商家之所以熱衷直播消費場景,其背后是平臺推薦機制所致。輿論認為,平臺應完善是否允許直播顧客消費行為的相關規定,增加相應管理規范制度,強調商家直播應征得消費者同意等原則,督促商家樹立邊界意識;在技術層面上,平臺還可提供馬賽克等手段對直播畫面進行模糊處理,化解消費者信息保護和商家宣傳推廣的矛盾,共同維護健康良性的直播生態。
備注:社會影響力最終得分由輿論熱度指數與話題影響力指數兩部分加權構成。輿論熱度指數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熱度計算公式為基礎,基于此話題在全渠道(網媒,平媒,微信,微博,博客,論壇,APP)的曝光量得出。話題影響力指數基于事件涉及人群、波及范圍、安全危害三維度,綜合打分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