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萬億元!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2年中國經濟年報,中國全年經濟總量首次超過121萬億元。
過去一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第一時間掃描這份成績單,有多個數據值得關注。
經濟總量超過121萬億元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1210207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 88345 億元比上年增長 4.1%;第二產業增加值 483164 億元,增長 3.8%;第三產業增加值 638698 億元,增長 2.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4.8%,二季度增長 0.4%,三季度增長 3.9%,四季度增長 2.9%。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與三季度持平。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樣的成績是在中國經濟總量連續兩年超過百萬億元的高基數上取得的,是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取得的,是在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挑戰下取得的。綜合經濟增長、居民就業、物價水平等指標看,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表現非常突出。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撰文指出,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表現。
韓文秀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而中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人口總量近14.12億人
2022年末全國人口 (包括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 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 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 72206 萬人,女性人口 68969 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 (以女性為100)。
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19.8%,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14.9%。
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 鄉村常住人口 49104萬人,減少731 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 (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聯合國早些時候發布預測稱,印度人口數量將在2023年4月中旬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意味著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中國需要為此擔心嗎?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社會治理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此前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說,即便未來失去“第一人口大國”地位,中國仍具備強大優勢:
第一,在人口相對減少的條件下,中國依然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夠通過自身的調節盤活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第二,中國勞動力規模依然龐大。雖然勞動力的數量在減少,但依然龐大的規模使中國預留了開發人口紅利的人口機會。盡管當前中國老齡化不斷加深,但低齡老齡人口(60~69歲)約占老年人口半數以上,這有利于開啟長壽人口機會的窗口。
第三,中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型。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是動力更加持久強勁的引擎。近年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教育發展突飛猛進……這些變化為整體人力資本的提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
2022年,中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5%,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多發散發、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等多重因素沖擊,就業局勢能夠保持總體穩定,成績來之極為不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穩就業保就業得益于經濟恢復的基礎效應。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經濟保持恢復態勢,產業持續升級發展,為就業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亦不可忽視。王曉萍提到,官方減負穩崗政策力度加大,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1162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留工培訓補助資金743億元,發放就業補助資金903億元,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定崗位
過去一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國經濟應對超預期因素沖擊,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第一時間掃描這份成績單,有多個數據值得關注。
經濟總量超過121萬億元
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1210207 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 88345 億元比上年增長 4.1%;第二產業增加值 483164 億元,增長 3.8%;第三產業增加值 638698 億元,增長 2.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4.8%,二季度增長 0.4%,三季度增長 3.9%,四季度增長 2.9%。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與三季度持平。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樣的成績是在中國經濟總量連續兩年超過百萬億元的高基數上取得的,是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取得的,是在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挑戰下取得的。綜合經濟增長、居民就業、物價水平等指標看,中國經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表現非常突出。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撰文指出,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但其他多項指標較好完成,一些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指標有突出表現。
韓文秀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而中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人口總量近14.12億人
2022年末全國人口 (包括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 ) 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95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為 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0‰。
從性別構成看,男性人口 72206 萬人,女性人口 68969 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 (以女性為100)。
從年齡構成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75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0%;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19.8%,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20978萬人,占全國人口的 14.9%。
從城鄉構成看,城鎮常住人口920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6萬人; 鄉村常住人口 49104萬人,減少731 萬人;城鎮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 (城鎮化率)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個百分點。
聯合國早些時候發布預測稱,印度人口數量將在2023年4月中旬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人口紅利意味著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中國需要為此擔心嗎?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社會治理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此前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說,即便未來失去“第一人口大國”地位,中國仍具備強大優勢:
第一,在人口相對減少的條件下,中國依然是一個人口大國,能夠通過自身的調節盤活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第二,中國勞動力規模依然龐大。雖然勞動力的數量在減少,但依然龐大的規模使中國預留了開發人口紅利的人口機會。盡管當前中國老齡化不斷加深,但低齡老齡人口(60~69歲)約占老年人口半數以上,這有利于開啟長壽人口機會的窗口。
第三,中國正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本大國轉型。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是動力更加持久強勁的引擎。近年來,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健康狀況得到改善、教育發展突飛猛進……這些變化為整體人力資本的提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
2022年,中國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超額完成1100萬人的全年目標任務。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5%。1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5%,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疫情多發散發、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等多重因素沖擊,就業局勢能夠保持總體穩定,成績來之極為不易。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穩就業保就業得益于經濟恢復的基礎效應。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持續顯現,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經濟保持恢復態勢,產業持續升級發展,為就業增長提供堅實支撐。
穩就業政策的對沖效應亦不可忽視。王曉萍提到,官方減負穩崗政策力度加大,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1162億元,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留工培訓補助資金743億元,發放就業補助資金903億元,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穩定崗位